布朗族舞蹈 布朗族舞蹈共有多少种形式

  布朗族舞蹈丰富多彩,几乎所有的年龄段都能跳舞。舞蹈的名字因地而异。西双版纳的布朗族被称为“跳”,保山和临沧的布朗族被称为“唱歌”,思茅的布朗族被称为“跳歌”。汉书文献统称为“踏歌”。

  布朗舞蹈的特点是歌舞和谐融合。舞蹈时,由能歌善舞的年轻人领舞、击锣、象脚鼓。年轻人和女孩围成一个圆圈,膝盖微微一起伏,肩膀两侧柔软的手,或前后轻轻跳舞,跳舞时向反时针移动。这时,一群年轻人在圈子里做了有节奏的虎步跳跃,然后分散到女孩面前和女孩轻声唱歌,然后聚在一起做虎步跳跃。

  布朗族有独舞和双人舞。独舞一般模拟动物的动作,如猴舞、蟾蜍舞等。双人舞,如脚鼓舞,一人打鼓,一人敲戬,舞步强键,步伐协调,铿锵有力。布朗族在保山地区也流行着多彩的“唱灯”艺术形式。唱灯,俗称“玩灯”,是在一个节目中和谐地融合舞蹈、表演唱歌和武术杂耍。春节期间,这种民间娱乐活动在每个村庄举行,具有广泛的群众性。

  大鼓励——布朗语是“黄柯麦嘎典”,意思是跳大鼓励。动作范围大,鼓有力。动作没有顺序。舞者即兴跳舞,膝盖随着打击乐的节奏微微弯曲伸展。动作的特点是驱动身体上下颤动。

  布朗人做鼓很讲究。鼓是用整棵树挖出来的,所用的树段要完整无损,蒙鼓面要用一公一母的全黑黄牛皮。蒙鼓面时,应将谷物、茶叶、碎银等放入鼓中,作为鼓的“心”和“灵魂”。大鼓制作完成后,应举行为期七天七夜的盛大庆祝仪式,方可存放在佛寺。

  克广-包括蜂桶鼓励、脚鼓励和手巾舞。跳舞的时候,舞者排成单行,两个年轻人手里拿着一条手巾在前面领舞,然后是蜂桶鼓队,两个(或者四个,八个不限)像脚鼓一样英俊,然后是舞者,人数可以多也可以少。

« 上一篇
下一篇 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