汉族习俗 汉族春节时都有何习俗

  春节习俗:春节是中国的一个古老的节日,也是全年最重要的节日。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,如何庆祝这个节日已经形成了一些相对固定的习俗,其中许多已经传播到今天。

  除尘:“腊月二十四,除尘扫房” ,据《吕氏春秋》记载,瑶舜时期中国有春节扫尘的习俗。民间说法:由于“尘”与“陈”谐音,新年扫尘有“除陈布新”的含义,其目的是把所有的穷运、厄运都扫出去。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祷。 每逢春节来临,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,清洁各种器具,拆洗被褥窗帘,洒六鹿庭院,掸尘垢蛛网,疏通明渠暗沟。到处都洋溢着欢乐、干净、欢迎新年的欢乐气氛。

  贴春联:春联又称门对、春贴、对联、对子、桃符等。它以整洁、对偶、简洁、精致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,表达美好的愿望,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。每年春节,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,每个家庭都应该在门上选择一个红色的春节对联,以增加节日的节日气氛。这一习俗始于宋代,并在明代流行起来。清朝时期,春联的思想艺术性有了很大的提高。梁章矩写的春联专注于《门槛对联》,讨论了对联的起源和各种作品的特点。

  春联有很多种。根据其使用场所,可分为门心、框对、横披、春条、斗方等。“门心”贴在门板上端中心;“框对”贴在左右两个门框上;“横披”贴在门媚的横木上;“春条”根据不同的内容贴在相应的地方;“斗斤”也叫“门叶”,是方形菱形,多贴在家具和影墙上。

  贴窗花和倒贴“福”字:人们也喜欢在窗户上贴各种剪纸——窗花。窗花不仅衬托出喜庆的节日气氛,还融合了装饰、欣赏和实用性。剪纸在中国是一种非常流行的民间艺术,几千年来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,因为它大多贴在窗户上,所以也被称为“窗花”。窗花以其独特的总结和夸张手法,将吉祥的事物和美好的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,装饰节日。

  在贴春联的同时,有些人要在门上、墙上、门楣上贴上“福”字。春节贴“福”字,是我国民间历史悠久的习俗。“福”字是指祝福,祝福,寄托着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,对美好未来的祝愿。为了充分体现这种向往和祝福,有人干脆把“福”字倒过来贴,说“幸福到了”“福气到了”。民间还将“福”字精细描绘成各种图案,包括寿星、寿桃、鲤鱼跳龙门、五谷丰收、龙凤呈祥等。

  年画: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常见,浓黑重彩的年画为千家万户增添了许多喜庆气氛。年画是中国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,反映了人们简单的习俗和信仰,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。和春联一样,年画起源于“门神”。 随着木板印刷的兴起,年画的内容不再局限于门神等单调的主题,而是变得丰富多彩。《福禄寿三星图》出现在一些年画作坊里。、《天官赐福》、《五谷丰登》、《六畜兴旺》、精典的彩色年画,如《迎春接福》,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。 中国有三个重要的年画产地:苏州桃花坞、天津杨柳青、山东潍坊;形成了中国年画的三大流派,各具特色。

  守岁: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,历史悠久。西晋周围最早记载的《风土志》:除夕之夜,各相赠送,称为“馈岁”;食物邀请被称为“别岁”;长幼聚饮,赞美完整,称为“分岁”;每个人整夜不眠,以待天明,称之为“守岁”。

  “一夜两岁,五分两天”,除夕之夜,全家人团聚在一起,吃除夕晚餐,点蜡烛或油灯,围坐在炉子旁聊天,等待告别过去和迎接新年的时刻,整晚守夜,象征着驱走所有的瘟疫,期待着新年的好运。这种习俗后来逐渐流行起来。到唐初,唐太宗李世民写了一首“守岁”诗:“寒辞冬雪,暖带春风”。直到今天,人们还习惯于在除夕守岁迎新。

« 上一篇
下一篇 »